慕尤丁為換取在野黨的支持,確保9月對他的信任動議順利通過,慕尤丁提出了會實現選民投票年齡下修至18歲、限制首相任期2屆、限制議員轉換政黨的「反跳槽法令」等改革。
包括在北馬其頓共和國和喬治亞共和國,今年都有已經集團化的台灣不法分子因案遭到驅逐。根據那些撥打緊急電話的求助者,他們被覊押的「家人」有的甚至未滿20歲。
駐處也曾向土國主管單位申請領事探視遭押國人,目前由於疫情考量,土國看守所暫時無法開放探視,相關案件已進入土國司法程序。(中央社)近期有台灣人因攜帶檳榔入境土耳其被捕,因為土國認定檳榔所含的檳榔鹼為毒品。土耳其刑法未明文提到檳榔,但因檳榔鹼具興奮作用,被當局列為違禁品。在當地疫情最嚴峻,就連土耳其人自己都避免,甚至因政策封鎖而無法在境內旅遊之際,那些「出事的」台灣人為何非得在這種時候行旅土耳其? 與此同時,駐土耳其代表處緊急聯絡電話經常接獲自稱家人攜帶檳榔入境而在土耳其遭到羈押的求助電話。」據了解,第2起案件的台灣當事人告訴土耳其執法當局,自己不慎落入人蛇陷阱而遭到掌控,當局因此將他們以「被害人」的身分處理。
歐江安指出,土耳其方面也提供台灣當事人義務辯護律師及傳譯協助2000年,非西裔白人占人口的比例在69%以上。古云「問鼎中原」,國民政府之所以將青銅器移至史博館、故宮等機構珍藏,不免有自詡中華道統正朔的意味。
也因此,若暫時放下對史博館典藏中華文物的既有印象,我們將能為這幅畫的漂泊之旅記下最後的註腳:歷經百年的流轉,畫家年老已逝,其居所亦不復存在,但它終於回到畫家晚年隱居之處,繼續記錄一位被遺忘老畫家的城南舊事。在日籍作家西川滿的歷史小說《台灣縱貫鐵道》,便收錄這段往事: 武部開始舞蹈,舞姿與那清秀的容貌相襯,舞蹈的韻味,令人感覺不僅僅是餘興,洋溢著熱烈之情,有風格,觀眾鴉雀無聲。然而到了隔年,武部竹令再次以能畫準備投入台展時,卻鎩羽而歸,自此之後再也沒能入選。乍看之下,這幅深具日本傳統文化脈絡的作品,與來自河南的青銅器、清宮的陶瓷書畫一同典藏,顯得十分突兀。
在台灣畫壇,武部竹令以能畫聞名。這位在日治時期有著小說家、漢詩人及書畫收藏家等多元身分的報社記者,肯定有許多管道能與武部竹令往來,收藏這幅畫作。
然而,日本與史博館的淵源可不僅如此。在1927年第1回台灣美術展覽會中,他以六十多歲的高齡創作兩幅能畫《翁》、《猩猩》入選台展。認為能夠描繪「能」這種少數日人才能精通、鑑賞的表演形式,身兼謠曲家及能畫家的武部竹令,有著他人模仿不來的獨特性。魂歸城南 魏清德過世後,其收藏由不同家屬後代繼承,直到2005年以後捐贈史博館。
另一批做為館藏基礎的文物來自日本,是二次大戰結束後,日本歸還中國的陶瓷、文書及宮廷字畫等。【圖2】 Photo Credit: 截圖自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圖2】史博館前身舊照。文:劉錡豫 國立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史博館)成立於1955年,靜靜佇立在如今的南海路旁。【圖1】 Photo Credit: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 【圖1】春秋時代《蟠龍方壺》,河南新鄭鄭公大墓出土。
據說在始政典禮上,他曾在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的面前演出能樂「八島」,獲其讚賞。從收藏觀的角度來看,魏清德的收藏以傳統文人畫、書法為主,這幅重彩裝飾性強、具有濃厚日本風情的人物畫,或許非其所好。
其中也包含與史博館作為「中華文物展示機構」的形象難以連結在一起的藏品,比如以下這件武部竹令(1861-1940)的《日本能樂人物》。來台後,竹令在台北市北門附近經營吳服店(和服店),工作之餘從事能樂的演出。
在史博館成為如今外觀前,原本的館舍是日治時期總督府殖產局的商品陳列館。雖說史博館收藏不少戰後在台受邀辦展的日本畫家、書法家的傑作。是日治時期最早在台灣開設吳服店及從事能樂表演者之一。日治時期,這裡屬於佐久間町的範圍,坐落著許多總督府官僚的宿舍,與當年的商品陳列館、植物園、建功神社等建築所在的南門町,一同構成靜謐的台北城南風景。竹令與潤菴 回頭來看這幅《日本能樂人物》,實際上,他是在2005-2007年間,由魏清德(1887-1964)後人所捐贈的書畫之一。之後負責展示、陳列台灣及南洋的物產,外型為二層樓的木造日式建築,造型雅致,一旁闢有水池,整體造型很難與之後的史博館聯想在一塊。
……因為沒有舞蹈樂隊,他不得不一邊舞蹈一邊唱,其吃力實在無法形容。不過像這樣深具日本文化風情的主題卻十分少見。
包含河南博物館的舊藏,主要為河南新鄭、安陽殷墟、輝縣琉璃閣的青銅器。隨著其後來被改建成如今的宮殿式外觀,該印象獲得進一步增幅。
然而,自1955年創設以來,史博館陸續購藏、接收、獲贈來自四面八方的文物。2007年,該館舉辦魏清德書畫捐贈展,並出版圖錄,近年更在文化部的支持下成立主題網站。
不過此時我們若從史博館的大門向左轉,沿著南海路往牯嶺街右拐,約莫步行十分鐘便會抵達武部竹令的故居。其外觀屬於紅磚綠瓦的中國北方宮殿式樣,包含藝術教育館、工藝設計館(原科學教育館)在內,這些建築皆反映出戰後初期國民政府刻意在新領土上,移植中國美學的空間意識形態。這一年同時也是台灣畫家如郭雪湖、陳進、林玉山入選台展,被後世冠以「台展三少年」美稱的時刻。之後,年事已高的竹令退居畫壇後方,鮮少參加主流畫展,1940年以79歲高齡因病逝於台北家中。
但無論如何,史博館自設立以來,社會大眾對其印象皆停留在中國古物的展示陳列。當時的畫評認為:「武部竹令所專長的能畫《翁》與《猩猩》,雖然呈現手法不同於耕漁(月岡耕漁,活動於明治到大正年間的浮世繪師、能畫家),但在台灣,有其他人難以企及的獨特之處」。
但是他自願表演的,想到自己的表演作為今日餘興的開端,這才是重要的佳名。能畫,顧名思義就是描繪能樂舞台、演出的繪畫。
在能樂的演出中,猩猩多以一身紅色的散髮、面具、穿著為其裝束。再加上,與魏清德交往密切的報社主筆尾崎秀眞、詩友王少濤與恩師漢詩人須賀蓬城等,也都有與竹令往來、交友的紀錄,也不無間接輾轉獲贈此畫的可能性
再加上,與魏清德交往密切的報社主筆尾崎秀眞、詩友王少濤與恩師漢詩人須賀蓬城等,也都有與竹令往來、交友的紀錄,也不無間接輾轉獲贈此畫的可能性。這位在日治時期有著小說家、漢詩人及書畫收藏家等多元身分的報社記者,肯定有許多管道能與武部竹令往來,收藏這幅畫作。據說在始政典禮上,他曾在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的面前演出能樂「八島」,獲其讚賞。在史博館成為如今外觀前,原本的館舍是日治時期總督府殖產局的商品陳列館。
當時的畫評認為:「武部竹令所專長的能畫《翁》與《猩猩》,雖然呈現手法不同於耕漁(月岡耕漁,活動於明治到大正年間的浮世繪師、能畫家),但在台灣,有其他人難以企及的獨特之處」。來台後,竹令在台北市北門附近經營吳服店(和服店),工作之餘從事能樂的演出。
魂歸城南 魏清德過世後,其收藏由不同家屬後代繼承,直到2005年以後捐贈史博館。乍看之下,這幅深具日本傳統文化脈絡的作品,與來自河南的青銅器、清宮的陶瓷書畫一同典藏,顯得十分突兀。
這一年同時也是台灣畫家如郭雪湖、陳進、林玉山入選台展,被後世冠以「台展三少年」美稱的時刻。然而,日本與史博館的淵源可不僅如此。